簡介

設計研究背景

許多學生於大學階段除了修習自己所屬系所的課程之外,伴隨現今社會「跨領域學習」的趨勢,學生開始跳脫主修範疇、嘗試並吸收各種專業技能及知識。其中,同學們在跨領域學習時採取最主流的管道即是修習學校所開設的課程, 因此在選課階段需要找尋自己有興趣或能習得未來職涯所需技能的課程。

目前官方管道為「課程查詢系統」,提供的相關方法有以下: 

  • 以課程名稱搜尋,查看名稱完全包含搜尋字詞的課程。

  • 挑選任意系所,查看該系所的所有課程 。

但根據組員自身或其他同學的經驗,發現時常有「花大量時間卻找不到適合課程」的現象,我們懷疑上述方式是否確實能滿足同學找尋課程的實際需求。例如,當有課程難以界定於特定系所且不容易根據所屬領域去猜想關鍵字,該課程資源就會變得難以觸及;又或是,由於欲學習之課程、技能非本科領域之專業,學生們可能就會因為不了解該領域而不知從何找起。 

綜合上述背景,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是讓不明顯的資源容易被觸及。而就課程查詢系統來說,即使我們再怎麼優化課程查詢系統,課程還是被動地需要仰賴同學們所設下的篩選條件去挖掘,因此我們認為最理想、最根本的解法是 「給予學生他想要的課、資源」,而不是「更好的找課工具」。

目標使用族群

本設計的目標使用者鎖定在欲進行跨領域修課、學習之三校聯盟(臺師大、臺大、臺科大)的學生。

跨領域學習者包含了:

  • 初入非本科系領域之初學者。

  • 對該領域有一定認識或相關修課經驗,期望能發掘更多相關課程並深入學習之人。

競品分析

選課地圖

歸納了現有的與選課相關的平台各自的特色與功能,並針對使用者實際的操作狀況,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我們想知道這些功能是否真正達到使用者需求,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有些功能會逐漸被使用者摒棄? 而有些功能可以成功達到輔助學生選課的目的? 這些分析的結果幫助我們釐清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並成為構思產品時的重要參考。

  • 學生選課時需要即時資訊以及歷年資訊,但使用者是否會需要即時資訊呈現在選課平台? 或是已有其他平台可以取代?

  • 開放修課經歷參考,與其放歷年課表,不如更強調課程間的連接性?

  • 發現對學生來說查課程評價非常重要,但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查詢方式?

使用者經驗研究

研究方法

於使用者經驗研究的資料蒐集階段,透過質化研究之面對面、半結構式訪談,以了解使用者於進行跨領域課程資源找尋上相關經驗與想法等。

下表為我們於訪談中欲了解之方向與其背後的目的,於訪談過程中對其延伸子題去詢問,完整的訪談大綱可見於此連結

  • 修習系外課程的經驗:了解受訪者的修課背景與修習跨領域課程的原因

  • 找尋跨領域課程的管道:了解受訪者找尋課程的方法

  • 找尋跨領域課程的經驗:了解受訪者找尋課程的過程與痛點

  • 課程名稱與其內容的連結:了解受訪者對於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間的印象

  • 領域外學習安排:了解受訪者如何安排非本科系的領域外學習,以及在安排學習上的需求或痛點

  • 現有選課系統:了解受訪者對現有選課系統的評價與期待

選課地圖

Empathy Map

課程查詢系統並不會作為唯一取得跨領域學習資源來源管道,學生會傾向透過詢問有經驗者、制式的學程安排、參考學生課程論壇等管道去資訊蒐集。

造成上述現象的成因包含了:對該領域的不熟悉、官方管道上資訊不完整、檢索上的吃力及擔憂檢索結果求全率低等。

選課地圖

Persona

跨領域學習者是我們主要的目標客群,我們希望能解決他們找課時消耗大量時間且沒有效率的搜集資料過程,最終達成「學習所有有興趣的知識」的目標。

選課地圖

User Journey Map

上述行為過程會自接收到相關領域的資訊開始,橫跨至實際接觸該領域、該課程作為循環。過程中的行為皆屬蒐集該領域資源之資訊,採取管道會因官方課程查詢網站無法獲取所需資源而向外、多元拓展。

盤點使用者的痛點和對應的需求

痛點一

對該領域的內容還很模糊

在未能深入了解有興趣的領域時,往往需要請教有經驗的同學或前輩,以得到過去的經驗可以參考或模仿。

痛點二

難精準找到自己要的課程

學習某個技能的課程可能散落在各個系所內,使用者需要一個能一網打盡的方法,不想要錯過。

痛點三

部分課程大綱無法了解課程內容

使用者需要了解課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但資訊往往只在該課程的系所上流通,對跨領域(跨系所)修課的同學形成一道門檻。

痛點四

衝堂時只能選擇一堂課去現場了解資訊

使用者需要了解課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但資訊只在第一堂課才能獲得。

Brainstorming

修課地圖

訪談時,我們觀察到「詢問朋友其他領域課程的資訊」對使用者來說很重要,所以透過開放他人的修課路線,已達到分享過去經驗,而且消除了需要社交的門檻。

技能標籤

由於會錯過課程的原因來自課程所學的技能跟課程名稱、所屬系所無法對應,所以透過直接的技能標籤去網羅所有相關課程。

選課地圖

Sketches

透過草稿初步繪製網站樣貌,整理 Brainstorming,將解方轉變成實際的功能。

技能標籤將設立在查課工具頁面,未來測試時可以觀察跟傳統的檢索方式比起來使用者是否更傾向使用技能標籤。

另外可以探索他人的修課地圖,以及檢視個人的修課地圖,以對感興趣的領域去了解相關的課程和修課路線。

Prototype (version 1)
使用者測試

原型評估方式

採一對一、情境故事法中的實驗設定,並輔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法,透過事前設計的完整受試腳本來模擬使用者於實際情境操作狀況。另於過程中,每個階段結束後都會與受試者進行簡短的訪談,以避免其記憶上的偏誤。

下列為本次受試腳本中的主要進行流程與方向,完整受試腳本可見於此連結

  • 事前訪談
    了解受訪者跨領域找課經驗、受試者找課的方式、痛點與實際需求

  • 測驗說明
    解釋測試目的與進行方式,減低受試者的自我監控

  • 故事情境設定
    解情境設定,以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說明

  • 自行探索平台
    使受測者對於網頁介面、功能有初步認識
    了解使用者在未經指示的狀況下,對於功能等操作的理解與想法

  • 任務一-檢索工具使用
    了解使用者對於技能標籤是否能幫助檢索的想法與感受

  • 任務二-修課地圖使用
    了解使用者對於能透過他人修課地圖來探索課程的想法與感受

  • 事後訪談
    了解使用者整題來說的感受、對痛點與需求是否著實對應設計之解方

受試者招募與背景

共招募5名受試者進行使用者測試,受試者皆為組員身邊曾跨領域學習的同學。另,由於考量到本次受測的故事情境設定為想要對程式進行學習之初學者,因此可能會有下列兩種類型的使用者:

  • 對該領域有初步認識,卻苦於無法找到內容相關、但課名不包括「程式設計」的課程

  • 對該領域毫無概念,因此不知從何找起相關課程

在本次5名受試者中,共有2名具程式相關背景、修課經驗的同學,其可對應第一種使用者;而另外3名無相關修課經驗的受試者,則可視為第二種類型之使用者。透過此二類型的使用者進行操作上的模擬與回饋。

使用者回饋

修課地圖

  • 課程探索

    • 整體評價:
      受訪者向我們表示,由於他人的修課資訊很難取得,過往也未有這樣的想法。但透過探索並參考他人修課地圖,可以檢視自己欠缺的能力與未來預想修課方向,對於自己課程規劃相當有幫助。

    • 關鍵字與關聯性檢索功能:
      有受試者提到,透過檢索功能可以找到與自己目標領域或是相似修課背景的有經驗者修課地圖,會想要去參考、模仿。

    • 修課地圖呈現方式:
      多數受試者表示採地圖的呈現方式可以很明確的區別不同技能與其底下的課程。另,點擊技能標籤能列出過往使用過該標籤的所有課程,對於尋找明確領域課程相當方便且完整,可以避免未查全的疑慮。但也有受試者補充,若能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會使人更理解建立該領域技能、知識於修課上的先後順序。

  • 公開修課地圖的疑慮

    • 自行選擇公開修課地圖:
      少數受試者向我們表示對於公開自己的課程地圖感到有些疑慮,會希望能自行決定是否公開個人修課地圖。

    • 個人資訊公開程度:
      超過半數的受試者向我們表示,若是公開個人修課地圖會希望能夠匿名或是化名,以及個人資訊僅保留系級、屆次。然而,也有受試者提及,會傾向於尋找認識或曉得其修課方向及背景的同學的修課地圖,較具參考價值與可信度。

    • 公開部份課程地圖:
      受試者向我們提出會希望能部分公開課程地圖,且自由選定公開的課程為何,其提到會願意公開的課程代表推薦該課程,對於他人才具參考價值。

技能標籤

  • 檢索分類面

    • 整體評價:
      由於部分標籤為專業術語,有受試者認為對於已對該領域有先備知識或初步了解的人可能較容易使用;另,多數受試者皆認為,技能標籤對於想要學習特定技能、知識的使用者而言會相當方便,且能確保檢索結果必為所有相關課程。

    • 標籤分層:
      有受試者表示,對於初入某一領域的使用者而言,可能對於領域底下的分支不甚熟悉,且多數課程不只單一標籤,若是能對標籤進行上下層級的區別,使用上會更容易。

  • 訂定機制

    • 標籤訂定人:
      部分受試者認為由修課同學訂定標籤相當合適,但也有受試者提出反對聲音,認為標籤只能由授課老師訂定。

    • 訂定機制想法:
      多數受試者認為若是由修課同學訂定標籤,則設定標籤被採用的基準數的做法相當合理。

    • 訂定標籤疑慮:
      有受試者提出關於標籤大小寫、同義詞、中英文翻譯的狀況下,何者應被採用的疑慮。

  • 評價區

    • 其他課程平台資訊與評價:
      大多受試者都向我們表示,他們認為評價區設在課程資訊的同一頁面相當方便,就可以避免掉需要切換多管道查詢相關資訊。然而,其多半會追問是否能將其他平台的課程評價資訊併入,他們會認為即便部分平台的課程資訊過時,仍會想要作為參考依據。

  • 其他

    • 如果修課目標比較清楚比較會用全部檢索,如果方向不是那麼清楚,修課選擇反而可能被侷限住,所以會去探索大家的地圖

Prototype (version 2)

迭代結果

  • 修課地圖
    使用者對於第一版的修課地圖檢索畫面有疑慮,認為原本的呈現方式無法讓他獲得想要的資訊且容易使人困惑。
    我們新增更詳盡的文字說明,讓使用者能快速了解哪個使用者的地圖是他可能會想參考的。

  • 技能標籤
    使用者在檢索時對於標籤有分類需求,且需要知道標籤的訂定方式否則無法完全信任標籤。
    我們採用「學術領域大綱」所訂定的分類方式為標籤分類,並讓使用者可以自行新增新的領域和其子分類。課程的標籤由學生來標記,在有一定人數的使用者為某課程貼了某個標籤後,我們就會把該標籤正式標在這堂課。